<tr id="v655d"><small id="v655d"><acronym id="v655d"></acronym></small></tr>
  • <sup id="v655d"></sup>
    1. <menuitem id="v655d"></menuitem>
      1. 發送短信 撥打電話

        批發流程

        當前位置:首頁 - 圖書類型展示

        歷史的溫度全6冊

      2. 作 者:張瑋
      3.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4. 日 期:2021-12-01
      5. 開 本:16開
      6. ISBN?。?787521737547
      7. 市場價: 347
      8. 會員價: 120
      9. 折 扣: 0.34
      10. 節 ?。?247
      11. 圖書介紹

        基本信息

        書名: 歷史的溫度1-6(套裝6冊)

        定價: 347

        作者: 張瑋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團

        編輯推薦

        《歷史的溫度6:站在十字路口》

        張瑋《歷史的溫度》系列正版均為裸脊鎖線裝,膠裝都是盜版,請認準正版購買。 裸脊鎖線裝幀(封面和內里不黏在一起,詳見產品詳情圖),翻開能攤平,閱讀更流暢,比膠裝更牢固,內文雙色印刷。 狂儒和翰林,是否也面臨彷徨和抉擇?高管或高知,何曾能逃離人性誘惑?當皇帝,做帝師,是進是退?拋頭顱,灑熱血,是戰是降?這是曾擺在眾多歷史人物面前的抉擇,也是當下我們時常面臨的選擇,總有幾次,我們會站在十字路口,面臨抉擇。我們讀史,當感受其矛盾、糾結,去解讀,去借鑒。 大眾歷史科普讀物《歷史的溫度》系列第6本,喜聞樂見的故事寫法,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個有意思的歷史故事,落筆客觀、有溫度。 脫離常規歷史的宏大敘事,走向細節,尋找時代的真實故事,講述我們所不了解的人物和事件。飽含豐富的歷史知識,讀完可以多一些典故,長一些知識,變成有趣、有見識的人。 復旦大學博導嚴鋒教授、社科院研究院馬勇教授、六神磊磊、二混子、張偉、徐達內等推薦閱讀。

         

        《歷史的溫度》

        《歷史的溫度2:細節里的故事、彷徨和信念》

        《歷史的溫度3》

        《歷史的溫度4》

        《歷史的溫度5》

         

        內容簡介

        《歷史的溫度6:站在十字路口》

        正在發生的事,很快會成為歷史。已經成為歷史的事,往往會出現在未來。 蔡元培,在中國近代風云際會的舞臺上,為何能一直做到言行合一?辜鴻銘,一代“狂儒”,又有過怎樣的掙扎和矛盾?…… 總有幾次,我們會站在十字路口,或面對未有之巨變,是向左還是向右,是向前還是向后?這是曾擺在辜鴻銘、蔡元培等人面前的抉擇,也是當下我們時常面臨的選擇。 面對真實世界,你怎么選擇你所能相信的?是否還有潛在水面之下沒顯露的事實?如果你透過一些表象觸及內核,你會發現,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之所以會發生,依然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與人性有關:貪婪、恐懼、孤獨、虛榮、自私、迷?!愿駴Q定命運,人性決定選擇。 歷史沒有如果,不能假設,當他們站在十字路口,做出抉擇時,影響的可能就是他們之后的整個人生,甚至歷史。而后人讀史,當感受其矛盾、糾結,去解讀,去借鑒。 張瑋盡量用一種第三方、不帶感情色彩的口吻還原當時的歷史事件。在他的筆下,歷史不再是冷冰冰、生人勿近的??此朴蓵r間、地點和一連串數字組成的歷史事件,背后的主角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人性、有故事、有真性情。他讓原本枯燥的歷史,如在眼前生動再現。

         

        《歷史的溫度》

        《歷史的溫度2:細節里的故事、彷徨和信念》

        《歷史的溫度3》

        《歷史的溫度4》

        《歷史的溫度5》

         

        目錄

        《歷史的溫度6:站在十字路口》

         

        自序

        站在十字路口

        辜鴻銘:“末代狂儒”的矛盾與孤獨

        蔡元培:一生請辭,一世楷模

        “六君子”之死

        曹錕這個人

        中國動畫功成日,勿忘萬籟鳴

        稻米飄香,勿忘袁隆平

        真實的“一休哥”:癲狂一世,風流一生

        他究竟做了什么,會被稱為“史上最危險的間諜”?

        潛入水面之下

        辛卯科場案:一樁讓皇帝都頭疼的“高考”舞弊案

        權力的游戲:一次“性賄賂”引發的政壇大亂斗

        斬殺安德海:晚清宮廷的一場暗斗

        東芝事件:當年美國是如何強行“敲打”日本的

        麥凱恩:幽靈的復仇

        利庫路特事件:日本戰后第一大腐敗案的臺前幕后

        流血的分割線:印度和巴基斯坦是怎么分家的?

        面對真實世界

        中國曾經有一種神奇的貨幣,叫“金圓券”

        荒誕與真實:1938年,火星人“入侵”美國

        “人民圣殿教”:從“世外桃源”到集體自殺

        地鐵里的殺人毒氣:邪教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世紀審判:一樁“鐵證如山”的兇殺案,為何能翻盤?

        作為醫生,他為何成了世界第一連環殺手……

        羅斯威爾事件:人類到底有沒有發現外星人?3

        處在劇變前夜

        莊士敦:紫禁城里的洋“帝師”

        黑船事件:讓日本人心情復雜的“蠻夷入侵”

        曾經是“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

        .是怎么建立起來的?

        那個不遠萬里去送死的倒霉皇帝

        置身血肉戰場

        平型關伏擊戰的背后

        寶山保衛戰:另一個關于“六佰”的故事

        1943,血戰常德

        1944,血戰騰沖

        紅場1941:漫天飛雪中的悲壯閱兵

        同在五環之下

        薩馬蘭奇:挽救了奧運會的老人

        柏林1936:一屆“史無前例”的奧運會

        1964,日本豪賭奧運

        從射活鴿到霹靂舞:奧運會項目增減背后的博弈

        附錄讀者評論

         

        《歷史的溫度》

        《歷史的溫度2:細節里的故事、彷徨和信念》

        《歷史的溫度3》

        《歷史的溫度4》

        《歷史的溫度5》

         

         

        作者簡介

        《歷史的溫度6:站在十字路口》

        張瑋(網名饅頭大 /師),畢業于復旦大學文科基地班。復旦大學中文系文學學士,新聞系新聞學碩士。曾就職于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有16年主流媒體從業經驗,采訪過三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和百余項世界賽事,并先后擔任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數字傳播中心主任,解放日報社新媒體中心總經理、主任,解放日報社運營、技術中心總監。 微信公眾號“饅頭說”創辦人,2017年8月起開始出版《歷史的溫度》系列。先后獲得亞馬遜中國 “2017年度新銳作家”、第六屆“當當影響力人文社科作家”等獎項,作品也獲得2019年廣東省中小學生“Z喜歡閱讀的十大圖書”等獎項。

         

        《歷史的溫度》

        《歷史的溫度2:細節里的故事、彷徨和信念》

        《歷史的溫度3》

        《歷史的溫度4》

        《歷史的溫度5》

         

        文摘

        《歷史的溫度6:站在十字路口》

        自序

        嘿!第六本了。 每次開始寫《歷史的溫度》下一本自序的時候,我就會意識到:又一年過去了。 而就像是養成了一個習慣一樣,每年,借一本書的序言部分,我似乎就得到了一個和一群素未謀面的人聊天的機會——對,你們知道的,說的就是各位。 我特地翻了下《歷史的溫度5》的序言,開頭就提到了一句:“過去這一年,感覺過得太快了?!?這句話,這次似乎可以直接照搬過來啊。 過去的這一年,很多發生的事情也像輪回的四季一樣:有些事似乎有了冰雪消融的跡象,有些事煥發了生如夏花的活力,有些事讓人目睹了高樓坍塌的蕭瑟,而又有些事,依舊讓人感覺到寒風凜冽的刺骨冰冷。 斗轉星移,又是一年。面對撲面而來的時代,我們知道自己是避無可避的,但每每站在各自需要抉擇的十字路口,又難免生出一些彷徨和無奈。 是的,這次和出版社的編輯商量下來,第六本的主題就是:“站在十字路口”。 當然,這是個很寬泛的主題,因為老讀者都知道,《歷史的溫度》系列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一個“大雜燴”,囊括古今中外,五花八門,其實并沒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主題——可以隨時翻開書讀一篇,也可以隨時放下書去做你想做的事。 但如果認真梳理一下,還是可以梳理出一些相對清晰的脈絡的,比如第四本是“信念”,第五本是“博弈”,而這一本,是“十字路口”。 在我的理解里,面臨十字路口抉擇的,不僅僅是個人,也包括團隊、民族乃至國家,影響抉擇的因素也不僅僅是人性,還有環境、對手乃至時代。 所以,這本書劃分了六個部分,分別是“站在十字路口”“潛入水面之下”“面對真實世界”“處在劇變前夜”“置身血肉戰場”“同在五環之下”。其中的一個個故事,有關于個人的,也關于有群體的,有關于民族的,也有關于國家的,有臺面上的,也有臺面下的,有文質彬彬的,也有血肉橫飛的…… 在我的微信公眾號“饅頭說”的后臺,一直不斷有讀者留言提問,那些提問,其實不少都是關于站在“十字路口”如何抉擇的:如何選擇專業或職業,如何面對感情或婚姻,如何評價一個熱點或觀點,如何看待一個國家或未來…… 我一般不會給出明確的回答。一是因為我能力不夠,完全沒資格回答很多問題。二是因為“解鈴還須系鈴人”,真正能在十字路口做出抉擇的還是你自己——其實很多人問我問題的時候,我相信他們心里是有答案的,只是他們沒有發現,或者只是期望得到我的認同而已。 對了,其實最初編輯和我商量的這一本書的主題,是“歷史是個萬花筒”。我覺得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和“站在十字路口”相比,還是有一些區別: “萬花筒”固然也強調了多樣性和多姿多彩,但傳遞的信息是,你是一個“旁觀者”,只是在觀看而已。而“站在十字路口”,更強調一種感同身受的參與感。 沒錯,你從書里看到的確實是過去的人的選擇、過去的人做出選擇后發生的故事,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歷史其實不是在告訴你過去,而是在向你展現未來——每個人的一生都無法避免地會站在十字路口。 到時候,你又會如何抉擇呢? 我想,這一個個故事,會給你更多的感悟,乃至啟發。 最后,借這個一年一度的機會,再一次感謝你們,沒有你們一直以來的支持和鼓勵,理解和寬容,我絕不可能堅持到今天。 愿凜冬終將過去,愿我們在各自的十字路口都不會迷茫。 感恩!感謝! 還是希望能一起前行!

        樣章

        蔡元培:一生請辭,一世楷模(節選) 說起“蔡元培”這個名字,大家很容易聯想起北京大學。確實,北大能有如今的輝煌,蔡元培功不可沒。但他一生絕不只有“北大校長”這一個頭銜。 只不過,那么多的頭銜,基本都被他辭去了。

        1 1868年1月11日,浙江紹興府山陰縣的蔡光普迎來了自己的第四個孩子。 蔡光普是當地一家錢莊的經理,他的第四個孩子是個男孩,乳名阿培。阿培直到4歲被送入私塾念書后,才按照家中輩分,被定下正式的大名:蔡元培。 蔡元培兄弟姐妹一共七人,因為父親是錢莊經理,家里還算寬裕。但在蔡元培11歲那年,父親病逝,生活條件迅速變差。好在父親在世時為人處世都算厚道,所以有不少親友愿意接濟蔡家,但蔡元培的母親周氏是一個性格要強的人,她謝絕了大家的資助,硬是憑借存款和不斷變賣首飾家當,撐起了這個家。 由于各種緣故,蔡家的七個孩子夭折了四個,只剩下了三個兒子。周氏一人含辛茹苦,堅持讓三個兒子好好讀書,期待他們能夠憑借讀書重振門庭。在三個兒子中,周氏管教最嚴厲的,也最看好的,就是蔡元培。 蔡元培4歲開蒙,14歲時已熟讀四書五經,在家鄉頗有才名。母親周氏經常陪坐在蔡元培身旁看他做功課,看到兒子困倦后,就會勒令他立刻睡覺,然后督促他第二天早起繼續讀書,這個習慣影響了蔡元培的一生——熬夜不如早起。 1884年,16歲的蔡元培開始參加科考,母親總是半夜起身為他燒飯,幫他準備行囊。 蔡元培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17歲考中了秀才,但母親的身體狀況也越來越糟。蔡元培一直為母親煎藥喂飯,甚至仿效古制,割下左臂一塊肉和藥給母親煎服,但一切都是徒勞:1886年的春天,蔡元培的母親因病逝世。母親的去世對蔡元培打擊極大。他后來回憶:“我母親是精明而又慈愛的,我所受的母教比父教多?!夷赣H的仁慈而懇切,影響于我們的品性甚大?!?守喪之后,蔡元培再度踏入科舉考場,在母親去世一年后中舉,次年進京通過會試成為貢士,1892年參加殿試,列二甲第34名,成為名副其實的“進士”,金榜題名。 在一路科考的過程中,蔡元培以他淵博的學識旁征博引,寫得一手“怪八股”,遠近聞名,鄉試的考官評價他的文章“語無泛設,引證宏博,詞意整飭”。殿試之后,蔡元培的才名更是傳到了當時的帝師翁同龢耳中,翁同龢專門看了他的文章,大贊:“年少通經,文極古藻,雋才也!” 1894年的春天,蔡元培被授為翰林院編修。那一年,他才26歲,已經站到了中國無數寒窗苦讀的讀書人夢寐以求的科考之巔。 然而,沒過多久,蔡元培就想辭去這份令旁人羨慕的工作。

        2 讓蔡元培萌發辭職之念的,是這一年爆發的一場戰爭。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幾乎同時開始改革進程的中日兩國在各自悶頭發展20多年后,終于來了一場正面對決——中國被打得頭破血流。 戰敗消息傳來,朝野震動,也深深刺激了蔡元培。在整個戰爭過程中,蔡元培一直對前方戰事抱樂觀態度,但在《馬關條約》簽訂之后,他漸漸放棄了幻想,面對如此恥辱敗局,這位年輕的翰林院編修無能為力,只能在夜深人靜時痛哭流涕。 就在《馬關條約》簽訂的這一年冬天,心灰意冷的蔡元培請假一年,回了紹興老家——這倒還不算請辭,只能算請假。 回到老家,雖為賦閑,但蔡元培并沒有閑著,作為一個“飽讀圣賢書”的翰林院編修,他開始大量研讀日本歷史和介紹西方文明的書籍。此時,蔡元培已近而立之年,他下定決心要將自己之前所學先放到一邊,潛心研究所謂“蠻夷”之學說。 一年之后,蔡元培返京。此時的朝廷上下已改革呼聲高漲,自“公車上書”之后,“變法維新”已經越來越成為一種共識。 蔡元培是支持變法的,雖然他對康有為的治學以及一些作為不以為然,也沒有像有些人一樣以接觸“維新派”為榮,但他始終認為只有改革才能改變中國的命運。 為此,蔡元培開始學習日語,因為他不滿足于中文譯本對西方著作的種種有意和無意的“曲解”,認為日本人已經翻譯了大量西方著作,而日語相對入門簡單。他甚至還“發明”了一種自己覺得很有效的學習語言的方法:直接嘗試翻譯日文著作,邊譯邊學邊融會貫通。 盡管蔡元培沒有直接投身維新運動,而是自己在默默積攢底蘊,但他還是被這場運動的短暫和慘烈震驚了。 1898年9月,聲勢浩大的“戊戌變法”只經歷103天就宣告徹底失敗,康梁等人被朝廷通緝后出逃,譚嗣同等六人被斬首于菜市口。 蔡元培非常敬佩“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譚嗣同,視他為“先驅”,但同時也冷靜地反思了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康黨所以失敗,由于不先培養革新之人才,而欲以少數人弋取政權,排斥頑舊?!?在蔡元培看來,中國那么大,大眾的改革意識尚未被完全喚醒,改革的中堅力量還沒有發展壯大,維新派只是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光緒帝,就貿然以一小群人帶動一個國家的改革,是注定會遇到強大阻力乃至失敗的。 “戊戌變法”失敗后,京城一片肅殺。這一年的10月,蔡元培又一次請假返鄉。 這一次返鄉,蔡元培帶上了家眷和所有行囊,這是一個很明顯的信號:他是正式辭職,不打算再回來了。 那一年,蔡元培也就30歲。在別人眼中值得羨慕的“仕途”,在蔡元培心里已經一文不值。 他決定,要用自己的方法來改變中國。

        3 1898年,回到家鄉的蔡元培受紹興知府和鄉紳邀請,做了一所學校的校長。 這所學校叫“紹興中西學堂”,顧名思義,是一家新式學堂,中西學問皆授。蔡元培視此為他新事業的起點:以教育改變中國。 在教書育人的同時,蔡元培并沒有放松自己的知識儲備,他開始自修英文,并在這期間讀了剛出版不久的嚴復翻譯的《天演論》、亞當·斯密的《原富》(即《國富論》)等一系列經典書,并由衷感嘆:“渙然冰釋,豁然撥云霧而睹青天?!?然而,紹興中西學堂雖為新式學堂,卻頗有一批舊派老師,提倡新學的蔡元培與他們格格不入,最終得罪了出資辦學的舊派鄉紳,無法實現自己的辦學理想。 怎么辦?很簡單,辭職。 邵力子。像邵力子、黃炎培這樣的中國近代名人都曾在南洋公學的特班學習,在蔡元培的教導下受益匪淺 從事教育的第一步并不算順利,但蔡元培根本就沒有放棄的意思。在離開紹興中西學堂之后,他又擔任過幾所學校的校長,最終在1901年來到了上海,擔任著名的南洋公學的特班總教習。 在南洋公學,蔡元培依舊一邊教書,一邊學習。這一次,他要學拉丁文。 蔡元培找的老師是馬相伯。馬相伯當時勸他說,拉丁文已經是一門“古董語言”了,西方都已經沒多少人學了,中國人更沒有什么學習的必要。 但蔡元培卻堅持:拉丁文是歐洲各國語言的根本,要深入了解西洋的文化,就必須學拉丁文。為此,他每天早上5點步行到馬相伯家中學習,害得沒有早起習慣的馬相伯大喊:“太早了!太早了!” 吳稚暉,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他對蔡元培的影響很大 1902年,南洋公學放暑假,蔡元培選擇出國考察——這是他第一次走出國門。 他選擇考察的國家,是日本。 在日本,蔡元培親身感受到了留日中國學生的愛國熱情和變革訴求,更是對當時留學生辦的雜志《浙江潮》的主筆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個人叫蔣百里。 此外,他還和吳稚暉結下了友誼。 蔡元培從日本回國后不久,就發生了著名的“南洋公學學生退學”事件。這件事情的起因依舊是守舊派的老師小題大做懲罰新派學生,結果發展成全校145人集體退學抗議。在整個事件過程中,蔡元培一直站在學生這邊,在斡旋無果后,他選擇和學生同進退:再一次辭職。 但蔡元培這次辭職不是甩手不干了。為了避免退學的學生失學,蔡元培東奔西走籌款創辦“愛國學社”。在籌款期間他的長子患重病,但他還是毅然決定去南京借錢辦校,結果在碼頭準備出發時,得到了長子離世的消息。蔡元培含淚委托朋友辦理兒子的后事,自己決然踏上了籌款之旅。 最終,在短短幾天之內,蔡元培成功籌得數萬元資金,成立了“愛國學社”,后來吸引了150多名具有革命思想的學生。 但這段時間,對蔡元培影響最大的,不是辦學,而依舊是“充電”。 1907年6月,蔡元培終于獲得了他心心念念的留學德國的資格。在德國,已近不惑之年的蔡元培開始從頭學習德語,并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在萊比錫大學的6個學期里,他一口氣選修了40門課程,囊括哲學、文學、文明史、人類學、教育學、心理學、美學、繪畫藝術等等,只要時間不沖突,蔡元培什么課都聽。他尤其對當時在萊比錫大學任教的“實驗心理學之父”馮特非常崇拜,連續3個學期選修了馮特的課。 與此同時,蔡元培也沒有忘記自己的根。 在萊比錫大學學習期間,蔡元培同時也參加大學的中國文史研究所開設的練習班,還經常去市內的民族學博物館講解來自中國、日本等的東方文物。 值得一提的是,在學習期間,蔡元培不僅用自己那套獨特的語言學習方法“直接翻譯法”翻譯了不少德文著作,還寫成了一部《中國倫理學史》,這部著作成為中國近代倫理學的開山之作。 在蔡元培留德的那幾年里,國內的局勢可謂風起云涌。身為“同盟會”元老的蔡元培在國內就是革命派的中堅分子,不僅寫下大量反清和倡導革命的文章,甚至還參與過數起暗殺和爆破行動(他赴德國留學也有躲避追捕的原因)。雖身在海外,蔡元培依舊與海內外的反清革命志士保持通暢聯系。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的槍聲響起,在德國的蔡元培興奮不已,隨后就致信當時也在海外的孫中山趕緊籌款訂購大炮,鞏固革命成果。 但不久之后,局勢突變,袁世凱和他的北洋軍異軍突起,蔡元培對此深感憂慮。在給吳稚暉的信中,蔡元培明確指出袁世凱出山的目的:“出山,意在破壞革命軍,而借此以自帝?!?不久之后,蔡元培接到了陳其美的電報,催促他趕緊回國。 此時的中國,正處于改朝換代的風云時刻,蔡元培自己也知道,到回國盡力的時候了。 蔡元培這一年43歲,年富力強。更重要的是,如果說當年那個年輕的翰林院編修只是初步了解了西方文化和知識,那么如今的他,通過多年的學習和浸染,已經真正做到了融會中西,眼界、素養、思想和知識儲備,早已非當年可比。 他將以一個全新的形象,登上中國近代史的舞臺。

        4 1911年12月,蔡元培抵達上海。 很快,他就要接受一項他這一生行政級別最高的任命。 1912年中華民國第一屆內閣合影,前排左一為蔡元培 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隨即組閣。在考慮了章太炎、汪精衛、嚴修等多人后,孫中山最終選定了蔡元培——任命他為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 教育總長,乃堂堂一國教育界最高長官,不過,受命的蔡元培很快就感受到了“百廢待興”的困難局面。 上任之后,蔡元培問孫中山:“教育部應該在哪里辦公?” 孫中山回答:“辦公室要你們自己去找?!?蔡元培只得自己走街串巷物色“中華民國教育部”的辦公房間,最終還是老朋友馬相伯借給他一條巷子里的幾間空屋子。 辦公場所有限,預算經費有限,蔡元培定下了“為事擇人,不設冗員”的規矩,整個教育部連勤務在內一共只有30人出頭,不足其他行政部門人數的三分之一。 雖然人數不多,但蔡元培發揮了他善于識人和善于用人的特長,聘到教育部辦公的,都是當時的一流人才:許壽裳、王云五(締造商務印書館輝煌的總經理)、鐘觀光(中國近代植物學的開拓者)等等。 其中也包括魯迅。 郭沫若在《歷史人物》中寫道:“影響到魯迅生活頗深的人,應該推數蔡元培先生吧?!痹谖逅臅r期涌現出的文化新人中,蔡元培對魯迅評價最高,他在《魯迅全集》的序言中曾稱魯迅:“何等的天才,又是何等的學力!” 1912年1月19日,中華民國教育部發布《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其中規定:“學堂”一律改稱“學?!?,教科書須合于民國的共和宗旨,禁用清學部規定的教科書,廢止舊時的獎勵出身制度,學校注重兵式體操。 這些規定,在清朝的教育體系里聞所未聞,震撼極大。蔡元培趁熱打鐵,在2月通過報紙發布了《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改革了清朝學部規定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這五項宗旨,提出新的五大方針,即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首次提出了“超出政治”的教育理念。 然而,作為同盟會元老和革命中堅力量,蔡元培在上任教育總長之位后才一個多月,就迎來了一項艱巨的任務:擔任專使,率團北上迎袁世凱南下就任總統。 彼時,北方的袁世凱早已是當時中國最有實力的人,誰都知道,他不可能離開自己的老巢北京,去人生地不熟的南京就任大總統。所以很多人都勸蔡元培不要接受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蔡元培并非不知道勸袁南下是天方夜譚,但他也知道,南京臨時政府必須要有這樣一個動作,也總要有人來牽頭做這個動作——大家都退,那么他就不退了。 不出所料,率團北上的蔡元培雖然竭盡全力,但手里沒有籌碼的他根本沒法勸動老謀深算的袁世凱,在幾輪談判之后,袁世凱用足手段,最終讓蔡元培無功而返。 也就是從這時開始,南北開始出現明顯裂痕。很快,同盟會成員集體辭出內閣,蔡元培雖然很想在教育上大展拳腳,但面對這樣的局面,他毅然做出了自己之前有過的舉動:辭職。 至于辭職的理由,其他同盟會成員請辭時都推脫“身體欠安”或“能力不濟”,唯獨蔡元培把話甩在臺面上:我的工作受到了很大的牽制,與我想象的不一樣。 袁世凱曾當面挽留蔡元培,兩人留下過一段經典對話。 袁世凱說:“我代表四萬萬人民挽留總長!” 蔡元培回答:“我亦對于四萬萬人之代表而辭職!” 辭去教育總長之位后,蔡元培又一次去了歐洲,先往德國,后去了法國。在法國期間,蔡元培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成立了以他為中方組長的“華法教育會”。這個教育團體主要開展華工教育和組織、推動國內青年赴法勤工儉學。在諸多受“華法教育會”資助前往法國勤工儉學的中國學子中,有兩個后來改變中國命運的人:一個叫周恩來,一個叫鄧小平。 1916年6月6日,恐悔交集的袁世凱一命嗚呼,整個中國的命運又將發生一次轉變。 7月,繼蔡元培之后出任民國教育總長的范源濂公開表態,要“切實實行(民國)元年所發表的教育方針”。 那個教育方針是誰發表的?是蔡元培發表的。 很快,范源濂又在各界的呼吁中給蔡元培發了一份電文:“國事漸平,教育宜急?,F以首都最高學府,尤賴大師主宰,師表群倫。海內人士,咸深景仰。用特專電敦請我公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一席,務祈鑒允,早日歸國,以慰瞻望?!?簡而言之,就是誠摯邀請蔡元培回國,擔任北京大學的校長。 從一國之教育部長,變為一所大學的校長,蔡元培是否愿意? 他的答案是肯定的。 相對于在利益盤根錯節的政府,在一所相對簡單的高等學府里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可能是蔡元培更想要的。 1916年10月,蔡元培啟程回國。 同年12月26日,大總統黎元洪正式任命蔡元培為北京大學校長。 這一年,蔡元培48歲。他將迎來自己人生最輝煌的時刻。

        饅頭說 《蔡元培傳》的作者唐振常先生曾綜合歸納蔡元培的自我評價和別人對他的評價,給了蔡元培先生十六個字的評語:律己不茍,責人以寬。無所不容,有所不為。 我個人以為,這是很貼切的。 這篇關于蔡元培的文章,一不留神,我洋洋灑灑寫了一萬多字,但還是覺得有很多內容沒有寫。在收集、閱讀資料和寫作的過程中,我確實覺得蔡先生的一生極其不易,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更是難能可貴,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四個字: 知行合一。 這一點,是我個人覺得蔡元培先生最可貴的一點,也是最難得的一點。 蔡元培在14歲前,是嚴格按照科舉之路來讀書的,老師甚至不允許他讀《三國演義》和《戰國策》,生怕他一不留神引用其中的句子,引起科考老師的反感。 可以說,蔡元培是完全按照“舊學”的路子被打造出來的,而且是這條“生產線”中的佼佼者——一路高中進士。像他這樣的人,很多都在中國近代史風云際會的十字路口陷入迷茫、彷徨乃至最終頑固守舊。 然而,在國家受辱、民族危亡之際,蔡元培這個“舊學”的楷模,卻能夠毫不猶豫地拋棄自己安身立命所學,毅然決然地擁抱新事物,接受新思想,學習新知識,而且真的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認真學習,甚至不顧年齡的羈絆,學日語,學英語,學拉丁語,學德語,只求為了更好更透徹地了解掌握先進的知識和文化。這一點,并沒有多少人能夠做到。 更重要的是,蔡元培先生不僅學,而且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如果說“民國教育部”這個舞臺雖大但空的話,那么北京大學這一塊校園沃土,讓蔡元培真正有了施展自己平生所學的空間,而他也沒有辜負這個歷史機遇。蔡元培在北大的十年,堪稱北大精彩輝煌的十年。一代頂級學府,在他的手里浮出水面,打磨成形,影響至今。 誠然,受歷史局限性的影響,蔡先生在參與革命政治運動的過程中走過一些彎路,但他自己也不諱言這段歷史,后來也并沒有一路去撞南墻。即便從現在回望,他也一直遵從自己的內心,從來沒有言行不一。 我曾想,在中國近代史上,究竟是怎樣一種力量推動著像蔡元培這樣的一批批先輩前仆后繼,發奮圖強? 想來還是“信念”二字——那種“中國一定會變強”以及“中國一定會從我們這一代開始,在我們的努力下慢慢變強”的信念。 所謂“信念”,是因為你相信,就會付諸實踐,不斷為之努力,哪怕當時看不到什么希望,但它會為你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最終把當初的那份相信變為現實。 毛澤東曾評價蔡元培:“學界泰斗,人世楷?!?。 蔡先生擔得起這樣的評價。

        作者介紹

        張瑋(網名饅頭大 /師),畢業于復旦大學文科基地班。復旦大學中文系文學學士,新聞系新聞學碩士。曾就職于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有16年主流媒體從業經驗,采訪過三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和百余項世界賽事,并先后擔任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數字傳播中心主任,解放日報社新媒體中心總經理、主任,解放日報社運營、技術中心總監。 微信公眾號“饅頭說”創辦人,2017年8月起開始出版《歷史的溫度》系列。先后獲得亞馬遜中國 “2017年度新銳作家”、第六屆“當當影響力人文社科作家”等獎項,作品也獲得2019年廣東省中小學生“Z喜歡閱讀的十大圖書”等獎項。

        合作伙伴

        國家新聞出版署 高教社網上書城 團結出版社 光明日報出版社 中國言實出版社 機械工業出版社 龍門書局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山西出版傳媒集團 中國工人出版社 現代出版社 科學普及出版社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學苑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中國農業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華夏出版社 中國政府采購網 線裝書局 開明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中華書局 江蘇鳳凰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長江文藝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中國商業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團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地址:北京市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集鎮陳桁村委會東200米 (備案京ICP備16061730號-1) 郵編:100054
        電子郵件:shuzhiyuan918@qq.com 聯系電話:010-60846281;手機17710290555 。qq75881979。
        版權所有:北京五車書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公安部備案號11011202000405 技術支持:北京五車書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日韩久久狼人欧美,日韩久久伊人色综合,久久国产精品成人免费一区,99久久亚洲美女综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