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書目錄
選擇訂購數量
保存好發郵件或QQ
聯系我們確定交易
基本信息
書名: 歷史的溫度1-6(套裝6冊)
定價: 347
作者: 張瑋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團
編輯推薦
《歷史的溫度6:站在十字路口》
張瑋《歷史的溫度》系列正版均為裸脊鎖線裝,膠裝都是盜版,請認準正版購買。 裸脊鎖線裝幀(封面和內里不黏在一起,詳見產品詳情圖),翻開能攤平,閱讀更流暢,比膠裝更牢固,內文雙色印刷。 狂儒和翰林,是否也面臨彷徨和抉擇?高管或高知,何曾能逃離人性誘惑?當皇帝,做帝師,是進是退?拋頭顱,灑熱血,是戰是降?這是曾擺在眾多歷史人物面前的抉擇,也是當下我們時常面臨的選擇,總有幾次,我們會站在十字路口,面臨抉擇。我們讀史,當感受其矛盾、糾結,去解讀,去借鑒。 大眾歷史科普讀物《歷史的溫度》系列第6本,喜聞樂見的故事寫法,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個有意思的歷史故事,落筆客觀、有溫度。 脫離常規歷史的宏大敘事,走向細節,尋找時代的真實故事,講述我們所不了解的人物和事件。飽含豐富的歷史知識,讀完可以多一些典故,長一些知識,變成有趣、有見識的人。 復旦大學博導嚴鋒教授、社科院研究院馬勇教授、六神磊磊、二混子、張偉、徐達內等推薦閱讀。
《歷史的溫度》
《歷史的溫度2:細節里的故事、彷徨和信念》
《歷史的溫度3》
《歷史的溫度4》
《歷史的溫度5》
內容簡介
《歷史的溫度6:站在十字路口》
正在發生的事,很快會成為歷史。已經成為歷史的事,往往會出現在未來。 蔡元培,在中國近代風云際會的舞臺上,為何能一直做到言行合一?辜鴻銘,一代“狂儒”,又有過怎樣的掙扎和矛盾?…… 總有幾次,我們會站在十字路口,或面對未有之巨變,是向左還是向右,是向前還是向后?這是曾擺在辜鴻銘、蔡元培等人面前的抉擇,也是當下我們時常面臨的選擇。 面對真實世界,你怎么選擇你所能相信的?是否還有潛在水面之下沒顯露的事實?如果你透過一些表象觸及內核,你會發現,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之所以會發生,依然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與人性有關:貪婪、恐懼、孤獨、虛榮、自私、迷?!愿駴Q定命運,人性決定選擇。 歷史沒有如果,不能假設,當他們站在十字路口,做出抉擇時,影響的可能就是他們之后的整個人生,甚至歷史。而后人讀史,當感受其矛盾、糾結,去解讀,去借鑒。 張瑋盡量用一種第三方、不帶感情色彩的口吻還原當時的歷史事件。在他的筆下,歷史不再是冷冰冰、生人勿近的??此朴蓵r間、地點和一連串數字組成的歷史事件,背后的主角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人性、有故事、有真性情。他讓原本枯燥的歷史,如在眼前生動再現。
《歷史的溫度》
《歷史的溫度2:細節里的故事、彷徨和信念》
《歷史的溫度3》
《歷史的溫度4》
《歷史的溫度5》
目錄
《歷史的溫度6:站在十字路口》
自序
站在十字路口
辜鴻銘:“末代狂儒”的矛盾與孤獨
蔡元培:一生請辭,一世楷模
“六君子”之死
曹錕這個人
中國動畫功成日,勿忘萬籟鳴
稻米飄香,勿忘袁隆平
真實的“一休哥”:癲狂一世,風流一生
他究竟做了什么,會被稱為“史上最危險的間諜”?
潛入水面之下
辛卯科場案:一樁讓皇帝都頭疼的“高考”舞弊案
權力的游戲:一次“性賄賂”引發的政壇大亂斗
斬殺安德海:晚清宮廷的一場暗斗
東芝事件:當年美國是如何強行“敲打”日本的
麥凱恩:幽靈的復仇
利庫路特事件:日本戰后第一大腐敗案的臺前幕后
流血的分割線:印度和巴基斯坦是怎么分家的?
面對真實世界
中國曾經有一種神奇的貨幣,叫“金圓券”
荒誕與真實:1938年,火星人“入侵”美國
“人民圣殿教”:從“世外桃源”到集體自殺
地鐵里的殺人毒氣:邪教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世紀審判:一樁“鐵證如山”的兇殺案,為何能翻盤?
作為醫生,他為何成了世界第一連環殺手……
羅斯威爾事件:人類到底有沒有發現外星人?3
處在劇變前夜
莊士敦:紫禁城里的洋“帝師”
黑船事件:讓日本人心情復雜的“蠻夷入侵”
曾經是“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
.是怎么建立起來的?
那個不遠萬里去送死的倒霉皇帝
置身血肉戰場
平型關伏擊戰的背后
寶山保衛戰:另一個關于“六佰”的故事
1943,血戰常德
1944,血戰騰沖
紅場1941:漫天飛雪中的悲壯閱兵
同在五環之下
薩馬蘭奇:挽救了奧運會的老人
柏林1936:一屆“史無前例”的奧運會
1964,日本豪賭奧運
從射活鴿到霹靂舞:奧運會項目增減背后的博弈
附錄讀者評論
《歷史的溫度》
《歷史的溫度2:細節里的故事、彷徨和信念》
《歷史的溫度3》
《歷史的溫度4》
《歷史的溫度5》
作者簡介
《歷史的溫度6:站在十字路口》
張瑋(網名饅頭大 /師),畢業于復旦大學文科基地班。復旦大學中文系文學學士,新聞系新聞學碩士。曾就職于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有16年主流媒體從業經驗,采訪過三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和百余項世界賽事,并先后擔任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數字傳播中心主任,解放日報社新媒體中心總經理、主任,解放日報社運營、技術中心總監。 微信公眾號“饅頭說”創辦人,2017年8月起開始出版《歷史的溫度》系列。先后獲得亞馬遜中國 “2017年度新銳作家”、第六屆“當當影響力人文社科作家”等獎項,作品也獲得2019年廣東省中小學生“Z喜歡閱讀的十大圖書”等獎項。
《歷史的溫度》
《歷史的溫度2:細節里的故事、彷徨和信念》
《歷史的溫度3》
《歷史的溫度4》
《歷史的溫度5》
文摘
《歷史的溫度6:站在十字路口》
自序
嘿!第六本了。 每次開始寫《歷史的溫度》下一本自序的時候,我就會意識到:又一年過去了。 而就像是養成了一個習慣一樣,每年,借一本書的序言部分,我似乎就得到了一個和一群素未謀面的人聊天的機會——對,你們知道的,說的就是各位。 我特地翻了下《歷史的溫度5》的序言,開頭就提到了一句:“過去這一年,感覺過得太快了?!?這句話,這次似乎可以直接照搬過來啊。 過去的這一年,很多發生的事情也像輪回的四季一樣:有些事似乎有了冰雪消融的跡象,有些事煥發了生如夏花的活力,有些事讓人目睹了高樓坍塌的蕭瑟,而又有些事,依舊讓人感覺到寒風凜冽的刺骨冰冷。 斗轉星移,又是一年。面對撲面而來的時代,我們知道自己是避無可避的,但每每站在各自需要抉擇的十字路口,又難免生出一些彷徨和無奈。 是的,這次和出版社的編輯商量下來,第六本的主題就是:“站在十字路口”。 當然,這是個很寬泛的主題,因為老讀者都知道,《歷史的溫度》系列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一個“大雜燴”,囊括古今中外,五花八門,其實并沒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主題——可以隨時翻開書讀一篇,也可以隨時放下書去做你想做的事。 但如果認真梳理一下,還是可以梳理出一些相對清晰的脈絡的,比如第四本是“信念”,第五本是“博弈”,而這一本,是“十字路口”。 在我的理解里,面臨十字路口抉擇的,不僅僅是個人,也包括團隊、民族乃至國家,影響抉擇的因素也不僅僅是人性,還有環境、對手乃至時代。 所以,這本書劃分了六個部分,分別是“站在十字路口”“潛入水面之下”“面對真實世界”“處在劇變前夜”“置身血肉戰場”“同在五環之下”。其中的一個個故事,有關于個人的,也關于有群體的,有關于民族的,也有關于國家的,有臺面上的,也有臺面下的,有文質彬彬的,也有血肉橫飛的…… 在我的微信公眾號“饅頭說”的后臺,一直不斷有讀者留言提問,那些提問,其實不少都是關于站在“十字路口”如何抉擇的:如何選擇專業或職業,如何面對感情或婚姻,如何評價一個熱點或觀點,如何看待一個國家或未來…… 我一般不會給出明確的回答。一是因為我能力不夠,完全沒資格回答很多問題。二是因為“解鈴還須系鈴人”,真正能在十字路口做出抉擇的還是你自己——其實很多人問我問題的時候,我相信他們心里是有答案的,只是他們沒有發現,或者只是期望得到我的認同而已。 對了,其實最初編輯和我商量的這一本書的主題,是“歷史是個萬花筒”。我覺得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和“站在十字路口”相比,還是有一些區別: “萬花筒”固然也強調了多樣性和多姿多彩,但傳遞的信息是,你是一個“旁觀者”,只是在觀看而已。而“站在十字路口”,更強調一種感同身受的參與感。 沒錯,你從書里看到的確實是過去的人的選擇、過去的人做出選擇后發生的故事,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歷史其實不是在告訴你過去,而是在向你展現未來——每個人的一生都無法避免地會站在十字路口。 到時候,你又會如何抉擇呢? 我想,這一個個故事,會給你更多的感悟,乃至啟發。 最后,借這個一年一度的機會,再一次感謝你們,沒有你們一直以來的支持和鼓勵,理解和寬容,我絕不可能堅持到今天。 愿凜冬終將過去,愿我們在各自的十字路口都不會迷茫。 感恩!感謝! 還是希望能一起前行!
樣章
蔡元培:一生請辭,一世楷模(節選) 說起“蔡元培”這個名字,大家很容易聯想起北京大學。確實,北大能有如今的輝煌,蔡元培功不可沒。但他一生絕不只有“北大校長”這一個頭銜。 只不過,那么多的頭銜,基本都被他辭去了。
1 1868年1月11日,浙江紹興府山陰縣的蔡光普迎來了自己的第四個孩子。 蔡光普是當地一家錢莊的經理,他的第四個孩子是個男孩,乳名阿培。阿培直到4歲被送入私塾念書后,才按照家中輩分,被定下正式的大名:蔡元培。 蔡元培兄弟姐妹一共七人,因為父親是錢莊經理,家里還算寬裕。但在蔡元培11歲那年,父親病逝,生活條件迅速變差。好在父親在世時為人處世都算厚道,所以有不少親友愿意接濟蔡家,但蔡元培的母親周氏是一個性格要強的人,她謝絕了大家的資助,硬是憑借存款和不斷變賣首飾家當,撐起了這個家。 由于各種緣故,蔡家的七個孩子夭折了四個,只剩下了三個兒子。周氏一人含辛茹苦,堅持讓三個兒子好好讀書,期待他們能夠憑借讀書重振門庭。在三個兒子中,周氏管教最嚴厲的,也最看好的,就是蔡元培。 蔡元培4歲開蒙,14歲時已熟讀四書五經,在家鄉頗有才名。母親周氏經常陪坐在蔡元培身旁看他做功課,看到兒子困倦后,就會勒令他立刻睡覺,然后督促他第二天早起繼續讀書,這個習慣影響了蔡元培的一生——熬夜不如早起。 1884年,16歲的蔡元培開始參加科考,母親總是半夜起身為他燒飯,幫他準備行囊。 蔡元培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17歲考中了秀才,但母親的身體狀況也越來越糟。蔡元培一直為母親煎藥喂飯,甚至仿效古制,割下左臂一塊肉和藥給母親煎服,但一切都是徒勞:1886年的春天,蔡元培的母親因病逝世。母親的去世對蔡元培打擊極大。他后來回憶:“我母親是精明而又慈愛的,我所受的母教比父教多?!夷赣H的仁慈而懇切,影響于我們的品性甚大?!?守喪之后,蔡元培再度踏入科舉考場,在母親去世一年后中舉,次年進京通過會試成為貢士,1892年參加殿試,列二甲第34名,成為名副其實的“進士”,金榜題名。 在一路科考的過程中,蔡元培以他淵博的學識旁征博引,寫得一手“怪八股”,遠近聞名,鄉試的考官評價他的文章“語無泛設,引證宏博,詞意整飭”。殿試之后,蔡元培的才名更是傳到了當時的帝師翁同龢耳中,翁同龢專門看了他的文章,大贊:“年少通經,文極古藻,雋才也!” 1894年的春天,蔡元培被授為翰林院編修。那一年,他才26歲,已經站到了中國無數寒窗苦讀的讀書人夢寐以求的科考之巔。 然而,沒過多久,蔡元培就想辭去這份令旁人羨慕的工作。
2 讓蔡元培萌發辭職之念的,是這一年爆發的一場戰爭。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幾乎同時開始改革進程的中日兩國在各自悶頭發展20多年后,終于來了一場正面對決——中國被打得頭破血流。 戰敗消息傳來,朝野震動,也深深刺激了蔡元培。在整個戰爭過程中,蔡元培一直對前方戰事抱樂觀態度,但在《馬關條約》簽訂之后,他漸漸放棄了幻想,面對如此恥辱敗局,這位年輕的翰林院編修無能為力,只能在夜深人靜時痛哭流涕。 就在《馬關條約》簽訂的這一年冬天,心灰意冷的蔡元培請假一年,回了紹興老家——這倒還不算請辭,只能算請假。 回到老家,雖為賦閑,但蔡元培并沒有閑著,作為一個“飽讀圣賢書”的翰林院編修,他開始大量研讀日本歷史和介紹西方文明的書籍。此時,蔡元培已近而立之年,他下定決心要將自己之前所學先放到一邊,潛心研究所謂“蠻夷”之學說。 一年之后,蔡元培返京。此時的朝廷上下已改革呼聲高漲,自“公車上書”之后,“變法維新”已經越來越成為一種共識。 蔡元培是支持變法的,雖然他對康有為的治學以及一些作為不以為然,也沒有像有些人一樣以接觸“維新派”為榮,但他始終認為只有改革才能改變中國的命運。 為此,蔡元培開始學習日語,因為他不滿足于中文譯本對西方著作的種種有意和無意的“曲解”,認為日本人已經翻譯了大量西方著作,而日語相對入門簡單。他甚至還“發明”了一種自己覺得很有效的學習語言的方法:直接嘗試翻譯日文著作,邊譯邊學邊融會貫通。 盡管蔡元培沒有直接投身維新運動,而是自己在默默積攢底蘊,但他還是被這場運動的短暫和慘烈震驚了。 1898年9月,聲勢浩大的“戊戌變法”只經歷103天就宣告徹底失敗,康梁等人被朝廷通緝后出逃,譚嗣同等六人被斬首于菜市口。 蔡元培非常敬佩“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譚嗣同,視他為“先驅”,但同時也冷靜地反思了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康黨所以失敗,由于不先培養革新之人才,而欲以少數人弋取政權,排斥頑舊?!?在蔡元培看來,中國那么大,大眾的改革意識尚未被完全喚醒,改革的中堅力量還沒有發展壯大,維新派只是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光緒帝,就貿然以一小群人帶動一個國家的改革,是注定會遇到強大阻力乃至失敗的。 “戊戌變法”失敗后,京城一片肅殺。這一年的10月,蔡元培又一次請假返鄉。 這一次返鄉,蔡元培帶上了家眷和所有行囊,這是一個很明顯的信號:他是正式辭職,不打算再回來了。 那一年,蔡元培也就30歲。在別人眼中值得羨慕的“仕途”,在蔡元培心里已經一文不值。 他決定,要用自己的方法來改變中國。
3 1898年,回到家鄉的蔡元培受紹興知府和鄉紳邀請,做了一所學校的校長。 這所學校叫“紹興中西學堂”,顧名思義,是一家新式學堂,中西學問皆授。蔡元培視此為他新事業的起點:以教育改變中國。 在教書育人的同時,蔡元培并沒有放松自己的知識儲備,他開始自修英文,并在這期間讀了剛出版不久的嚴復翻譯的《天演論》、亞當·斯密的《原富》(即《國富論》)等一系列經典書,并由衷感嘆:“渙然冰釋,豁然撥云霧而睹青天?!?然而,紹興中西學堂雖為新式學堂,卻頗有一批舊派老師,提倡新學的蔡元培與他們格格不入,最終得罪了出資辦學的舊派鄉紳,無法實現自己的辦學理想。 怎么辦?很簡單,辭職。 邵力子。像邵力子、黃炎培這樣的中國近代名人都曾在南洋公學的特班學習,在蔡元培的教導下受益匪淺 從事教育的第一步并不算順利,但蔡元培根本就沒有放棄的意思。在離開紹興中西學堂之后,他又擔任過幾所學校的校長,最終在1901年來到了上海,擔任著名的南洋公學的特班總教習。 在南洋公學,蔡元培依舊一邊教書,一邊學習。這一次,他要學拉丁文。 蔡元培找的老師是馬相伯。馬相伯當時勸他說,拉丁文已經是一門“古董語言”了,西方都已經沒多少人學了,中國人更沒有什么學習的必要。 但蔡元培卻堅持:拉丁文是歐洲各國語言的根本,要深入了解西洋的文化,就必須學拉丁文。為此,他每天早上5點步行到馬相伯家中學習,害得沒有早起習慣的馬相伯大喊:“太早了!太早了!” 吳稚暉,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他對蔡元培的影響很大 1902年,南洋公學放暑假,蔡元培選擇出國考察——這是他第一次走出國門。 他選擇考察的國家,是日本。 在日本,蔡元培親身感受到了留日中國學生的愛國熱情和變革訴求,更是對當時留學生辦的雜志《浙江潮》的主筆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個人叫蔣百里。 此外,他還和吳稚暉結下了友誼。 蔡元培從日本回國后不久,就發生了著名的“南洋公學學生退學”事件。這件事情的起因依舊是守舊派的老師小題大做懲罰新派學生,結果發展成全校145人集體退學抗議。在整個事件過程中,蔡元培一直站在學生這邊,在斡旋無果后,他選擇和學生同進退:再一次辭職。 但蔡元培這次辭職不是甩手不干了。為了避免退學的學生失學,蔡元培東奔西走籌款創辦“愛國學社”。在籌款期間他的長子患重病,但他還是毅然決定去南京借錢辦校,結果在碼頭準備出發時,得到了長子離世的消息。蔡元培含淚委托朋友辦理兒子的后事,自己決然踏上了籌款之旅。 最終,在短短幾天之內,蔡元培成功籌得數萬元資金,成立了“愛國學社”,后來吸引了150多名具有革命思想的學生。 但這段時間,對蔡元培影響最大的,不是辦學,而依舊是“充電”。 1907年6月,蔡元培終于獲得了他心心念念的留學德國的資格。在德國,已近不惑之年的蔡元培開始從頭學習德語,并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在萊比錫大學的6個學期里,他一口氣選修了40門課程,囊括哲學、文學、文明史、人類學、教育學、心理學、美學、繪畫藝術等等,只要時間不沖突,蔡元培什么課都聽。他尤其對當時在萊比錫大學任教的“實驗心理學之父”馮特非常崇拜,連續3個學期選修了馮特的課。 與此同時,蔡元培也沒有忘記自己的根。 在萊比錫大學學習期間,蔡元培同時也參加大學的中國文史研究所開設的練習班,還經常去市內的民族學博物館講解來自中國、日本等的東方文物。 值得一提的是,在學習期間,蔡元培不僅用自己那套獨特的語言學習方法“直接翻譯法”翻譯了不少德文著作,還寫成了一部《中國倫理學史》,這部著作成為中國近代倫理學的開山之作。 在蔡元培留德的那幾年里,國內的局勢可謂風起云涌。身為“同盟會”元老的蔡元培在國內就是革命派的中堅分子,不僅寫下大量反清和倡導革命的文章,甚至還參與過數起暗殺和爆破行動(他赴德國留學也有躲避追捕的原因)。雖身在海外,蔡元培依舊與海內外的反清革命志士保持通暢聯系。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的槍聲響起,在德國的蔡元培興奮不已,隨后就致信當時也在海外的孫中山趕緊籌款訂購大炮,鞏固革命成果。 但不久之后,局勢突變,袁世凱和他的北洋軍異軍突起,蔡元培對此深感憂慮。在給吳稚暉的信中,蔡元培明確指出袁世凱出山的目的:“出山,意在破壞革命軍,而借此以自帝?!?不久之后,蔡元培接到了陳其美的電報,催促他趕緊回國。 此時的中國,正處于改朝換代的風云時刻,蔡元培自己也知道,到回國盡力的時候了。 蔡元培這一年43歲,年富力強。更重要的是,如果說當年那個年輕的翰林院編修只是初步了解了西方文化和知識,那么如今的他,通過多年的學習和浸染,已經真正做到了融會中西,眼界、素養、思想和知識儲備,早已非當年可比。 他將以一個全新的形象,登上中國近代史的舞臺。
4 1911年12月,蔡元培抵達上海。 很快,他就要接受一項他這一生行政級別最高的任命。 1912年中華民國第一屆內閣合影,前排左一為蔡元培 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隨即組閣。在考慮了章太炎、汪精衛、嚴修等多人后,孫中山最終選定了蔡元培——任命他為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 教育總長,乃堂堂一國教育界最高長官,不過,受命的蔡元培很快就感受到了“百廢待興”的困難局面。 上任之后,蔡元培問孫中山:“教育部應該在哪里辦公?” 孫中山回答:“辦公室要你們自己去找?!?蔡元培只得自己走街串巷物色“中華民國教育部”的辦公房間,最終還是老朋友馬相伯借給他一條巷子里的幾間空屋子。 辦公場所有限,預算經費有限,蔡元培定下了“為事擇人,不設冗員”的規矩,整個教育部連勤務在內一共只有30人出頭,不足其他行政部門人數的三分之一。 雖然人數不多,但蔡元培發揮了他善于識人和善于用人的特長,聘到教育部辦公的,都是當時的一流人才:許壽裳、王云五(締造商務印書館輝煌的總經理)、鐘觀光(中國近代植物學的開拓者)等等。 其中也包括魯迅。 郭沫若在《歷史人物》中寫道:“影響到魯迅生活頗深的人,應該推數蔡元培先生吧?!痹谖逅臅r期涌現出的文化新人中,蔡元培對魯迅評價最高,他在《魯迅全集》的序言中曾稱魯迅:“何等的天才,又是何等的學力!” 1912年1月19日,中華民國教育部發布《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其中規定:“學堂”一律改稱“學?!?,教科書須合于民國的共和宗旨,禁用清學部規定的教科書,廢止舊時的獎勵出身制度,學校注重兵式體操。 這些規定,在清朝的教育體系里聞所未聞,震撼極大。蔡元培趁熱打鐵,在2月通過報紙發布了《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改革了清朝學部規定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這五項宗旨,提出新的五大方針,即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首次提出了“超出政治”的教育理念。 然而,作為同盟會元老和革命中堅力量,蔡元培在上任教育總長之位后才一個多月,就迎來了一項艱巨的任務:擔任專使,率團北上迎袁世凱南下就任總統。 彼時,北方的袁世凱早已是當時中國最有實力的人,誰都知道,他不可能離開自己的老巢北京,去人生地不熟的南京就任大總統。所以很多人都勸蔡元培不要接受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蔡元培并非不知道勸袁南下是天方夜譚,但他也知道,南京臨時政府必須要有這樣一個動作,也總要有人來牽頭做這個動作——大家都退,那么他就不退了。 不出所料,率團北上的蔡元培雖然竭盡全力,但手里沒有籌碼的他根本沒法勸動老謀深算的袁世凱,在幾輪談判之后,袁世凱用足手段,最終讓蔡元培無功而返。 也就是從這時開始,南北開始出現明顯裂痕。很快,同盟會成員集體辭出內閣,蔡元培雖然很想在教育上大展拳腳,但面對這樣的局面,他毅然做出了自己之前有過的舉動:辭職。 至于辭職的理由,其他同盟會成員請辭時都推脫“身體欠安”或“能力不濟”,唯獨蔡元培把話甩在臺面上:我的工作受到了很大的牽制,與我想象的不一樣。 袁世凱曾當面挽留蔡元培,兩人留下過一段經典對話。 袁世凱說:“我代表四萬萬人民挽留總長!” 蔡元培回答:“我亦對于四萬萬人之代表而辭職!” 辭去教育總長之位后,蔡元培又一次去了歐洲,先往德國,后去了法國。在法國期間,蔡元培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成立了以他為中方組長的“華法教育會”。這個教育團體主要開展華工教育和組織、推動國內青年赴法勤工儉學。在諸多受“華法教育會”資助前往法國勤工儉學的中國學子中,有兩個后來改變中國命運的人:一個叫周恩來,一個叫鄧小平。 1916年6月6日,恐悔交集的袁世凱一命嗚呼,整個中國的命運又將發生一次轉變。 7月,繼蔡元培之后出任民國教育總長的范源濂公開表態,要“切實實行(民國)元年所發表的教育方針”。 那個教育方針是誰發表的?是蔡元培發表的。 很快,范源濂又在各界的呼吁中給蔡元培發了一份電文:“國事漸平,教育宜急?,F以首都最高學府,尤賴大師主宰,師表群倫。海內人士,咸深景仰。用特專電敦請我公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一席,務祈鑒允,早日歸國,以慰瞻望?!?簡而言之,就是誠摯邀請蔡元培回國,擔任北京大學的校長。 從一國之教育部長,變為一所大學的校長,蔡元培是否愿意? 他的答案是肯定的。 相對于在利益盤根錯節的政府,在一所相對簡單的高等學府里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可能是蔡元培更想要的。 1916年10月,蔡元培啟程回國。 同年12月26日,大總統黎元洪正式任命蔡元培為北京大學校長。 這一年,蔡元培48歲。他將迎來自己人生最輝煌的時刻。
饅頭說 《蔡元培傳》的作者唐振常先生曾綜合歸納蔡元培的自我評價和別人對他的評價,給了蔡元培先生十六個字的評語:律己不茍,責人以寬。無所不容,有所不為。 我個人以為,這是很貼切的。 這篇關于蔡元培的文章,一不留神,我洋洋灑灑寫了一萬多字,但還是覺得有很多內容沒有寫。在收集、閱讀資料和寫作的過程中,我確實覺得蔡先生的一生極其不易,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更是難能可貴,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四個字: 知行合一。 這一點,是我個人覺得蔡元培先生最可貴的一點,也是最難得的一點。 蔡元培在14歲前,是嚴格按照科舉之路來讀書的,老師甚至不允許他讀《三國演義》和《戰國策》,生怕他一不留神引用其中的句子,引起科考老師的反感。 可以說,蔡元培是完全按照“舊學”的路子被打造出來的,而且是這條“生產線”中的佼佼者——一路高中進士。像他這樣的人,很多都在中國近代史風云際會的十字路口陷入迷茫、彷徨乃至最終頑固守舊。 然而,在國家受辱、民族危亡之際,蔡元培這個“舊學”的楷模,卻能夠毫不猶豫地拋棄自己安身立命所學,毅然決然地擁抱新事物,接受新思想,學習新知識,而且真的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認真學習,甚至不顧年齡的羈絆,學日語,學英語,學拉丁語,學德語,只求為了更好更透徹地了解掌握先進的知識和文化。這一點,并沒有多少人能夠做到。 更重要的是,蔡元培先生不僅學,而且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如果說“民國教育部”這個舞臺雖大但空的話,那么北京大學這一塊校園沃土,讓蔡元培真正有了施展自己平生所學的空間,而他也沒有辜負這個歷史機遇。蔡元培在北大的十年,堪稱北大精彩輝煌的十年。一代頂級學府,在他的手里浮出水面,打磨成形,影響至今。 誠然,受歷史局限性的影響,蔡先生在參與革命政治運動的過程中走過一些彎路,但他自己也不諱言這段歷史,后來也并沒有一路去撞南墻。即便從現在回望,他也一直遵從自己的內心,從來沒有言行不一。 我曾想,在中國近代史上,究竟是怎樣一種力量推動著像蔡元培這樣的一批批先輩前仆后繼,發奮圖強? 想來還是“信念”二字——那種“中國一定會變強”以及“中國一定會從我們這一代開始,在我們的努力下慢慢變強”的信念。 所謂“信念”,是因為你相信,就會付諸實踐,不斷為之努力,哪怕當時看不到什么希望,但它會為你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最終把當初的那份相信變為現實。 毛澤東曾評價蔡元培:“學界泰斗,人世楷?!?。 蔡先生擔得起這樣的評價。
張瑋(網名饅頭大 /師),畢業于復旦大學文科基地班。復旦大學中文系文學學士,新聞系新聞學碩士。曾就職于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有16年主流媒體從業經驗,采訪過三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和百余項世界賽事,并先后擔任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數字傳播中心主任,解放日報社新媒體中心總經理、主任,解放日報社運營、技術中心總監。 微信公眾號“饅頭說”創辦人,2017年8月起開始出版《歷史的溫度》系列。先后獲得亞馬遜中國 “2017年度新銳作家”、第六屆“當當影響力人文社科作家”等獎項,作品也獲得2019年廣東省中小學生“Z喜歡閱讀的十大圖書”等獎項。
國家新聞出版署 高教社網上書城 團結出版社 光明日報出版社 中國言實出版社 機械工業出版社 龍門書局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山西出版傳媒集團 中國工人出版社 現代出版社 科學普及出版社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學苑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中國農業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華夏出版社 中國政府采購網 線裝書局 開明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中華書局 江蘇鳳凰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長江文藝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中國商業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團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